以史为鉴,可以预见未来。今天的中国,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但文化发展任务艰巨。我们不仅需要重建文化自信,还需要拥有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载体。在中国经济和政治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显得尤为重要。徽州马头墙的起源与传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案例。
徽州马头墙是徽州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不仅源于明代一次火灾后的政府命令,也是防火理论的发展、硬山顶建筑的普及和徽州特殊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徽州马头墙的防火原理源自我国千百年来的防火实践。狭小的聚落类型、硬山顶建筑、阶梯状墙体以及墙头雕饰的各种纹样如卷草纹、万字纹等并非徽州独有。然而,这些特点结合在一起,加上政府命令的推动,使得马头墙与其他徽州建筑的代表性特征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徽州地域建筑文化。随着马头墙在徽州及周边地区的不断发展,它不仅具有防火功能,还拓展了装饰和艺术等多方面的功能,并赋予了徽商好儒、尚仕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造型各异的马头墙,成为了象征徽商故里“徽州”的文化符号。
徽州商人将马头墙传播到江南地区,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同时,徽州的建筑艺术、审美取向、文化传统等也通过徽商的建筑传播到了各地。因此,马头墙作为成熟的文化符号,在传播徽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徽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今天的原徽州全境以及江南部分地区,仍然可以在现代建筑上找到与防火功能无关的马头墙装饰构件。甚至在地球另一边的美国,在波士顿和纽约的唐人街高层建筑上,也偶尔能看到这种两面高出屋顶的阶梯状墙体。马头墙文化已经演变为江南文化,甚至成为中华文化在建筑领域的鲜明文化符号,最终装饰在不能发挥防火作用的现代建筑上。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唯有兼收并蓄才能铸就新的辉煌。在推动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同样必不可少。科学的决策会加速文化发展、交流与融合的进程,使优秀的文化成果繁荣、稳固。世界各国使用着不同的文字和语言,在交流中难免会有障碍与隔阂,但视觉符号却能突破这种障碍。视觉图像比语言、文字更直观,可以传达思想、影响风格。在特定的情境下,视觉符号甚至可以变为一种权力。例如,西方国家运用视觉符号,通过对海报、符号、标识、影像等进行精心设计,依靠政治、军事、经济实力进行文化、审美、意识形态的输出,以增强国际话语权。
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积累了众多优秀文化,像徽州马头墙这样造型优美、内涵丰富但已失去最初功能的建筑结构被珍藏。我们应遍览中华文化的细节,选取合适者凝练为可视化的文化符号。
当年的徽商或许没有传播徽州建筑文化的主观意图,但客观上通过马头墙这一视觉文化符号将审美志趣留在了经营地人们的记忆中,影响了当地建筑的审美取向。文化符号印刻于记忆之中,是无形的影响,即使当地人不再记得徽商的故事,但徽商留下的视觉记忆已经无法抹除。今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贸易伙伴遍布全球,为中华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可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各种宣传中、在对外援建工作的各类基础设施上、在中欧班列的外观和内设、在所有对外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使用徽州马头墙等中华视觉符号。无需通过文字、语言的宣讲,在全球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用视觉这种最直观却也最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不仅在发达地区,也在偏远的第三世界国家,传达中国和平、友善、高尚、先进的审美志趣,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精神标识在世界文化的记忆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888集团官网入口